为什么很多人困在心理创伤里,不肯出来?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70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01 对痛苦的恐惧:面对创伤的深层痛苦

很多人困在心理创伤里,不肯出来的最直接原因是,他们害怕面对过去的痛苦。心理创伤的根源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失落、愤怒、羞耻、无助等。

这些情感非常痛苦,个体往往不愿意再次经历它们,因此选择回避。尤其是对于那些未曾得到过有效处理的创伤,痛苦的记忆像烙印一样深入人心,回忆起这些往事往往意味着再次经历情感上的剧烈震荡。

回避痛苦的本能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在面临创伤时,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否认、逃避等)会自动启动,试图阻止痛苦的再现。

即使意识层面上,个体知道需要面对和处理这些创伤,但深层的恐惧和无力感使他们不断选择逃避。这种恐惧并非单纯的害怕痛苦本身,而是担心无法承受重新经历这些情感伤害带来的后果。

02 情感麻木:长时间的情感自我隔离

经历心理创伤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关闭。他们不再信任他人,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性。

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个体选择情感麻木,逐渐形成了“冷漠”的防御机制。

这种情感自我隔离让他们在面对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需求时,都表现出一种回避态度。

情感麻木本质上是为了避免再度受到伤害,它在创伤后的初期阶段或许能够提供某种短期的安全感。

然而,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中,个体的情感回路被彻底切断,无法重新接纳他人,也无法体验到生活中的温暖和幸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麻木变得越来越难以打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03 认知扭曲:创伤对自我认知的深远影响

创伤经历往往会对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受创伤影响的人,尤其是经历过情感、心理或身体虐待的人,常常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配获得幸福,甚至怀疑自己的基本价值和能力。

这种扭曲的自我认知,是因为创伤往往打破了个体对世界和自己的基本信任。例如,遭遇情感背叛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永远不够好、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从而陷入自卑的情绪中。

面对这样的内心痛苦,个体可能会觉得改变自我认知的过程过于困难,甚至无法想象自己能变得更好或更强大。

04 对改变的恐惧:害怕失去现有的自我防御

许多困在创伤中的人,不愿意走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改变的恐惧。虽然创伤的经历带来了深深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体熟悉的感受,是他们心理世界中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尽管痛苦,熟悉的创伤带给个体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虽然痛苦,却也让他们对未知的改变感到恐惧。

改变意味着要放下曾经建立的防御机制,面对那些痛苦的记忆和情感伤害。个体害怕这种变化会使他们失去自我,无法适应新的人生状态。

即使意识到现有的生活方式并不健康,甚至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但许多人仍然选择坚持,因为改变看起来太过于不确定且令人生畏。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熟悉的痛苦”,即人们宁愿选择与痛苦为伴,也不愿踏入未知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05 社会环境的压迫:缺乏支持和理解

很多创伤患者之所以无法走出心理困境,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外部支持。社会普遍对心理创伤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它是一种个人的软弱或无能。

这种偏见导致受创伤者往往感到被孤立和误解,无法在外界找到理解和安慰。

尤其是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情感表达被压抑,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视为羞耻。没有人愿意分享自己的创伤,因为他们担心被他人评判或拒绝。

这种缺乏支持的环境,使得受创伤的人更加封闭自己的情感世界,甚至不愿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因为他们害怕被视为“不正常”或“有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创伤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难。

06 自我否定与无望感:对未来的失望

经历过创伤的人,往往会在内心深处埋下“无望感”,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和失望。

无论是因为被亲近的人背叛,还是因为遭遇重大的失败或创伤,很多人会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无法改变,未来依旧充满痛苦。这种情感上的无望,常常导致他们不再努力去改善现状,甚至不再相信自己能够从创伤中恢复。

这种自我否定的情绪使得个体在面对咨询和恢复的过程中,始终缺乏动力和信心。

他们会认为,摆脱创伤只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自己永远无法真正放下过去,无法真正走出创伤的阴影。这种深层的无望感,正是许多人困在创伤里的重要原因。

07 依赖创伤身份:创伤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有时,人们陷入创伤中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痛苦的回避,而是因为创伤逐渐成为了他们身份的一部分。

当创伤发生时,个体的生活和情感会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人会将自己的创伤经历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无论是过去遭受虐待、失去亲人,还是因意外遭遇心理创伤,个体会逐渐习惯并接受自己“受害者”的身份。

这种对创伤的依赖,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通过将创伤融入自己的身份中,个体不再需要面对自己的无力和失败,因为创伤成了他们可以依赖的“解释工具”。

他们可以通过创伤来合理化自己的情感状态和生活状况,同时也能够通过“受害者”身份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

在这种情感认同下,走出创伤就变得更加困难,因为离开“创伤身份”意味着重新定义自己,甚至是重新面对那些曾经的痛苦。

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