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母亲的神情,是孩子最早的镜子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客厅的榻榻米上看着妈妈做家务。那时的我,并不懂什么是“情绪稳定”、“松弛感”这些词,但我却能清晰地记得:妈妈边晾衣服边哼着歌的模样,做饭时轻轻搅拌锅里的汤,转头看我时满眼笑意的神情。
她的脚步不快不慢,语调平和安稳。哪怕我把牛奶洒了一地,她也只是微微皱眉,然后蹲下来擦干净,顺手捏了捏我红扑扑的脸,说:“没事,下一次小心点。”
那时的我,不懂她的温柔是何等珍贵。直到长大后,我在城市的地铁口看见一位妈妈拉着孩子,怒气冲冲地吼叫:“你怎么这么笨!”孩子低着头,被拉扯得踉踉跄跄,我才恍然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曾拥有一个松弛的妈妈。
妈妈的神情,是孩子最早的镜子。妈妈的世界是否安稳,决定了孩子看世界的方式。妈妈时时紧绷,孩子便以为世界满是危险;妈妈从容淡定,孩子便敢于自由呼吸。
02 焦虑的母亲,养不出从容的孩子
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朋友圈里全是关于育儿的内容:0-3岁大脑发育、如何提升专注力、哪种早教更有效……她的语气里总带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迫感。
她的孩子两岁,却已经上了三个早教班,每周排得满满当当。她说:“我怕他落后啊,现在竞争那么激烈。”
可是,她的儿子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更聪明。他总是胆怯、哭闹,对陌生人退缩,对新环境抗拒。她焦虑,他更焦虑;她紧张,他更紧张。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不需要完美,而是能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回应,在孩子探索时给予空间。”
一个始终处于焦虑状态的母亲,很难养出内心松弛的孩子。她的心像一根随时绷断的弦,孩子便在那不断震颤的弦音中,学会了战战兢兢。
03 松弛感,是一种深厚的爱
妈妈的松弛感,不是对孩子的放任,而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和接纳。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考试考砸了,整个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我以为妈妈会生气,可她只是淡淡地问:“你觉得哪里没做好?”我支支吾吾地说了一些原因,她点点头:“没关系,知道问题在哪里,下次就会更好。”
她没有惩罚我,也没有否定我,只是坚定地告诉我:“妈妈相信你。”
这一句“相信”,是我人生中最厚实的安全网。它告诉我,失败并不可怕,犯错也不意味着被否定。
松弛感,是妈妈在风浪面前的从容,是她眼中始终不变的温柔。松弛的妈妈,能让孩子在犯错中成长,在跌倒中重新站起。
04 生活的细节,是松弛感的土壤
并不是每个妈妈天生就会松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琐碎、工作的重担,常常让母亲们身心俱疲。
但松弛感并不是一蹴而就,它藏在生活的点滴中:
一个深呼吸,在想要发火前停顿三秒;
一杯热茶,在忙碌中给自己片刻的休息;
一场小对话,在孩子犯错后,选择先倾听而不是指责;
一首老歌,在睡前轻轻哼唱,安抚孩子也抚慰自己。
妈妈的松弛,不是她不再操心,而是她学会了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她知道,育儿是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百米冲刺。
05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妈妈的“没关系”
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童年时期拥有稳定情绪支持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更有自我调节能力。
而这种支持,往往就来自妈妈在关键时刻说出的那句:“没关系。”
孩子哭闹时,妈妈没有呵斥,而是蹲下来轻声说:“你是不是累了?”
孩子打碎杯子,妈妈没有怒吼,而是说:“没事,下一次我们一起注意。”
孩子考试没考好,妈妈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拍拍背说:“这不代表你不够好。”
这一句句“没关系”,在孩子心里筑起了一道防线:无论世界多么喧嚣,我知道我被爱着。
这份被接纳的感觉,便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来源。他们不害怕失败,不惧怕挑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
06 做一个不完美但松弛的妈妈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母亲,甚至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自责。但请相信,孩子不需要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情绪稳定、愿意修复关系的妈妈。
你可以在某个晚上崩溃大哭,也可以在第二天清晨温柔地抱抱孩子说:“昨天妈妈有点累,对你发脾气了,对不起。”
你可以偶尔偷懒不做饭,也可以在周末陪孩子一起吃泡面,看一场动画片。
你可以在工作与生活之间踉跄,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展现你的坚韧和真实。
当你允许自己不完美时,也是在教会孩子: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可以跌倒,我们可以犯错,但我们始终被爱着,也值得被爱。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