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讨好型人格是孩子的「自我消失」
在心理学中,「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以他人需求为优先、忽略自己感受的行为模式。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迎合、顺从、退让,来换取认可与安全感。
这类人格的形成,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学会”的。尤其在亲子关系中,如果孩子从小就被暗示“只有乖,才值得被爱”,他们就会逐渐抹去真实的情绪,披上“讨好”的外衣。
我们常常把“听话”、“懂事”当作孩子的优点,却忽略了,这可能是他们在用“牺牲自我”换取“父母的爱”。
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边界感,让他们学会爱自己,而不是一味取悦别人?
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句话的不同,就能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
以下这5句话,看似简单,却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02 “你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妈妈不会因此不爱你”
小时候的我们,是不是也曾因为哭闹而被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是不是也曾因为生气发脾气而被训斥“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些话,在无形中塑造了孩子的认知:表达情绪是不被允许的;只有压抑情绪、表现乖巧,才是“值得被爱的样子”。
而这,正是讨好型人格的根源。
孩子不是不需要情绪管理,而是首先要被允许“有情绪”。
有一次,儿子因为没吃上他最喜欢的布丁,哭得很伤心。我本能地想说:“不就是个布丁吗,至于吗?”但我忍住了,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
“你是不是很难过?你可以难过,妈妈理解你。”
他愣了一下,然后扑进我怀里,继续哭。我抱着他,轻轻拍着背,什么也没说。
十分钟后,他自己止住了哭泣,抬起头说:“我好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不是不能自我调节,而是需要一个“被允许表达”的空间。
03 “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太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一种“只有努力赢得喜欢,才有价值”的思想。
他们会在老师面前拼命举手发言,即使并不真正理解内容;会在朋友之间委屈自己也要维持关系;甚至会在父母面前,刻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为了换一句“你真乖”。
但我们必须告诉他们: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有一次,儿子考试没考好,低着头回家,一进门就说:“对不起,妈妈,我下次一定会更努力。”
我一把抱住他,说:
“你不是成绩,你也不是表现。你是我最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候。”
他愣住了,然后眼里有泪光。
从那以后,他不再因为考试失利而恐惧,也开始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知道,那一刻,他终于开始建立起“我是值得的”这种自我价值感。
04 “你可以拒绝别人,也可以说‘不’”
讨好型人格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不会拒绝”。
他们害怕拒绝别人会失去关系,甚至因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可越是这样,他们就越容易被利用、被控制,越难建立真正的人际边界。
我曾经亲眼看到儿子在幼儿园被别人抢了玩具,他没有反抗,只是默默地退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不说出来,他说:“我怕他说我小气。”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从未教过孩子,“拒绝”并不是错。
所以,我开始和他说:
“如果你不想,你可以说‘不’,哪怕对方是大人。”
我和他玩角色扮演游戏,教他用坚定的语气说“不”;我也在生活中尊重他的“拒绝”,哪怕只是他不想吃的胡萝卜。
渐渐地,他学会了表达自己的边界,也更有自信地面对别人。
会拒绝的人,才是真正拥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
05 “你不需要一直表现得‘很好’,我们也可以解决问题”
讨好型人格往往害怕冲突,所以他们会努力把一切都做好,避免让别人不高兴。
但人生不可能永远“零冲突”。如果孩子一直被教育“要避免问题”,长大后一旦面对真实的挑战,反而会不知所措,甚至崩溃。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问题不是坏事,逃避才是。”
有一次,儿子不小心把我最喜欢的杯子打碎了。他站在厨房门口,满脸恐惧。我走过去,没有责备,只是说:
“你是不是很害怕我生气?但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收拾。”
他点点头,然后蹲下来和我一起把碎片扫进垃圾桶。
我趁机告诉他:“以后遇到问题,不要第一反应是逃避或隐藏。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可以一起面对。”
从那以后,他不再因为小失误而惊慌,反而更愿意承担责任。
06 “你是你自己,不需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无数“期待”:家长希望他成绩好、老师希望他听话、朋友希望他合群……太多孩子在这些期待中,慢慢迷失了自己。
他们不再知道:我真正喜欢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一直记得,有一年家长会上,老师说:“你儿子太安静了,应该多参与班级活动。”我点了点头,回家后就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他犹豫了很久,终于说:
“可是我不喜欢在大家面前讲话。”
我一愣,然后说:
“那就不要参加。你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他松了一口气,用力点头。
后来他选择了画画、写故事,现在的他,在自己的兴趣领域里闪闪发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需要成为谁,只需要成为自己。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