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好像越来越“难沟通”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你只是问了一句:“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马上翻白眼:“烦不烦?我有数!”
你关心地提醒一句:“早点睡,明天还要上学。”
孩子冷冷地甩出一句:“我不累,你别管行不行!”
你望着他的背影,心里一阵委屈。明明是出于关心,为什么他总是像一只带刺的刺猬?为什么一和你说话,语气里就带着怒气,满是戾气?
你开始怀疑,是不是青春期惹的祸,是不是手机游戏把他变坏了,是不是朋友带坏了他,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你不知道答案。但你知道,这样的沟通让你疲惫、让你沮丧、让你心碎。
有时候你甚至想:这个孩子,是我亲生的吗?
02 戾气,是孩子的“保护壳”
我们常说,一个人越在意谁,越容易对谁发脾气。因为亲近,所以没防备;因为信任,所以敢暴露。
戾气,不一定是恶意。它往往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粗糙”的方式。
当一个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却只敢对你大发雷霆,那说明他相信你不会离开他。他不知道该怎么说“我难过”,于是用“你别烦我”来替代。
孩子不会说“我害怕失败”,他只会甩锅:“老师讲得太烂!”
他不会说“我在意你的期待”,他只会爆炸:“你能不能别逼我?”
我们总希望孩子温和、懂事、礼貌,可我们是否忘了,他还只是个孩子?一个正在学着认识世界、面对自己、与情绪共处的孩子。
戾气,是他“表达”的方式。只是他还不懂该怎么“好好表达”。
03 那些你没听见的潜台词
你听见了孩子的怒吼,却没听见他怒吼背后的话。
当他说:“你别烦我!”
他可能想说:“妈妈,你能不能相信我一次?”
当他说:“你什么都不懂!”
他或许想说:“爸爸,其实我很迷茫,你能不能陪我一起想想?”
当他说:“我不需要你管!”
也许他内心的声音是:“我其实很怕一个人面对这一切。”
孩子的语言,常常是拐弯的。他不会像大人一样包装情绪,他只会用最生硬的方式,把情感狠狠砸出来,哪怕砸碎了你,也砸碎了他自己。
你要做的,不是反击,不是“你敢这么跟我说话?”,而是停下来,听听那些未出口的心声。
04 你说他戾气很重,那你呢?
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的问题是“突然变了”,但其实,他是在模仿我们。
你有没有在他说错话的时候,忍不住讽刺他一句:“你脑子呢?”
有没有在他做错事的时候,劈头盖脸一顿骂:“你怎么这么不长脑子!”
有没有在他哭的时候说:“男孩子哭什么哭,丢不丢人?”
有没有在他沉默的时候吼:“说话啊,你哑巴了吗?”
你以为这些话“没什么”,但在孩子心里,它们像一把一把刀,刻下“我不被理解”“我不被允许脆弱”“我说了也没用”。
于是他学会了闭嘴,学会了反击,学会了用戾气抵御不被爱的恐惧。
亲子关系,是一面镜子。你给的是冷漠,回来的就是冷漠;你给的是压力,回来的就是爆炸;你给的是不耐烦,回来的就是愤怒。
如果孩子一和你说话就戾气很重,那你也许该问问自己,我给了他什么样的回应?
05 成长,是一场“情绪的战役”
青春期的孩子,像是一座火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
荷尔蒙翻涌,自我意识觉醒,孤独、焦虑、愤怒、叛逆……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他们不知道如何排解,只能把这些情绪“泼出去”。
最常泼的地方,就是家,最容易泼到的人,就是你。
因为你在他心里,是“最安全的地方”。他敢在你面前“坏”,说明他还没放弃你。
所以,当他对你吼叫,请你别急着吼回去。你可以说:“我听出来你很不高兴,我们可以好好说。”
当他摔门离开,请你别急着追着骂。你可以晚一点走过去,轻轻敲门:“我在外面,有需要你可以告诉我。”
当他沉默不语,请你别逼着他说话。你可以坐在他身边,陪他一会儿,不说话,也是一种陪伴。
成长,是一场“情绪的战役”。你是他的战友,而不是敌人。
06 改变,从“理解”开始
想让孩子改变,父母要先改变:
1、学会倾听,而不是判断。
当孩子说“我不想做作业”,你不用立刻反驳“你就是懒”,可以问:“是觉得难?还是今天太累了?”
2、学会接纳,而不是控制。
当孩子说“我不想考重点高中”,你不用立刻否定“你不努力以后怎么办”,可以说:“你想学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规划。”
3、学会示弱,而不是逞强。
你可以说:“我也有时候会觉得累,不知道怎么和你沟通,但我愿意学。”
你可以说:“对不起,刚才我说话太急了,吓到你了。”
父母不需要完美,但需要“真实”。
当你以一个“人”的姿态去靠近孩子,而不是“权威”的姿态,孩子才会慢慢学会放下自己的“壳”。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