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怎么动不动就抑郁?

发布时间:2025-10-16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26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01 沉默的孩子们

窗外的阳光很好,秋天的风从树叶间吹过,发出轻轻的响声。街角的咖啡馆里,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低着头,各自刷着手机。没有笑声,也没有打闹,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沉默的薄雾。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一点小事就哭;有人说,他们太敏感,经不起生活的风浪;还有人摇头叹息:“我们那时候,哪有什么抑郁啊?”

可我常常想,也许不是他们变脆弱了,而是世界变得太吵了。

在这个光亮刺眼的时代,每一个孩子都被无形的光照得发烫。信息从四面八方涌来,成绩、颜值、社交、梦想……一切都在被比较,一切都在被展示。手机屏幕成了镜子,每个孩子都在镜子里寻找一个“更好”的自己,却越来越看不清真正的自己。

他们不敢失败,不敢笨拙,不敢被忽视。他们要“积极向上”,要“阳光自信”,要成为别人眼中那个闪闪发光的孩子。可是,当夜深人静,卸下所有滤镜和笑容,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疲惫、孤独、焦虑,就悄悄堆在心底,成了一个沉甸甸的影子。

有个十六岁的女孩在日记里写道:“我不敢告诉妈妈我难过,她会说我矫情。我不敢告诉朋友我失眠,他们会说我想太多。那我只好对自己说——没事的,可其实我一点都不想再骗自己了。”

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

我们常说“要理解孩子”,可我们理解的往往只是他们的成绩、他们的未来,却很少去理解他们的孤独。一个被日程表填满的青春,一个被标准化压平的灵魂,在这样的时代里,怎么能不疼呢?

他们不是“动不动就抑郁”。

他们只是动不动就被误解。

02 被压抑的声音

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连悲伤都要快进。

老师要赶进度,家长要看成绩,连休息都要“有意义”。一个孩子如果沉默了几天,立刻就会被问:“你是不是又在偷懒?”;一个孩子如果说“我不想上学”,就会被训:“人生哪有喜欢的事?”

于是,他们学会了把情绪藏起来。

有的孩子用学习麻痹自己,把每一分钟都塞满题海;有的孩子沉溺于网络世界,假装在那里能重建一个不被指责的自我;还有的孩子表面云淡风轻,其实心里早已风起云涌。

他们的内心世界,像是一片无声的海,表面平静,暗流汹涌。

他们会在朋友圈发一句模糊的歌词,在深夜刷短视频到天亮,在洗澡的时候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可当他们试图向大人求助时,回应往往是:“别想太多”“你这点事算什么”“我们那时候条件多苦,不也过来了?”

这句话,就像一把轻轻的刀,切断了他们开口的勇气。

很多大人以为,抑郁是一种病,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才会得的。但其实,抑郁不是软弱,而是长期压抑后的自然反应。它不是一场风暴,而是一种缓慢的沉陷。

那些孩子不是不坚强,而是太努力地坚强。

他们把一切负担都扛在自己肩上,只因为他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于是,他们不哭,不说,不求助,只是默默地活着,直到有一天连呼吸都觉得疲惫。

03 大人们的误会

成年人总喜欢用自己的过去,去丈量孩子的现在。

他们说:“我们以前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你们现在坐空调教室,还好意思说辛苦?”

他们说:“我们那时候吃不饱穿不暖,也没听说谁抑郁啊?”

可是时代不同了。那时候的痛苦,是身体的;而现在的痛苦,是灵魂的。

过去的孩子在山路上奔跑,风吹得脸发红,可他们知道家在前面,饭在锅里。

现在的孩子坐在屏幕前,一天十几个小时,背书、打卡、排名,他们不缺食物,却缺乏喘息的空气。

他们从小被要求“做最好的自己”,可是从来没人告诉他们:

“你也可以只是做自己。”

大人们以为鼓励孩子“努力”是爱,可太多的“加油”“要争气”,在孩子耳里听起来却是压力。
他们听惯了“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却没人问过他们:“你是不是已经很累了?”

其实,大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他们焦虑孩子的未来,是因为害怕落后;他们督促孩子“不能输”,是因为自己也被现实追赶。
他们只是忘了,孩子不是他们的投影,而是独立的灵魂。

一个母亲曾经对我说:“我不是不爱他,我只是希望他有个好生活。”

可“好生活”这三个字,对孩子来说,有时候却像一座高山。

当孩子的每一次努力都被质疑,当他们的每一次崩溃都被批评,当他们的心事被轻轻掩埋,他们就只能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疼痛。

于是,大人看见的,是一个“又躺又丧”的孩子;

而他们没看见的,是那个在深夜偷偷与自己和解、一次次重启的小小心灵。

04 谁偷走了他们的快乐?

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根冰棍,一场雨,一张试卷上歪歪扭扭的“优”。

可现在的孩子,好像连笑都变得小心翼翼。

他们害怕被说“幼稚”,害怕被贴上“内向”“不合群”的标签,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够快、不够特别。

社交媒体教他们“该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每一条视频都在告诉他们:“你可以更瘦、更聪明、更漂亮、更高效”。

可没人告诉他们,不完美也没关系。

他们的快乐,被算法切割,被比较消耗,被焦虑吞噬。

他们在“要成功”的口号里长大,却在“不能失败”的恐惧里活着。

有个男孩曾对我说:“我每天都在笑,但我一点也不开心。我的表情好像是为了让别人安心,而不是我自己。”

这句话让我久久难忘。

原来,孩子们不是不想快乐,他们只是忘了,快乐是什么样的。

当快乐被定义为“考高分”、“拿奖状”、“考上名校”,当一切都变成可量化的数字,灵魂就渐渐失去了颜色。

他们的童年被计划、被安排,被拔高得像一根绷紧的弦。可弦若一直拉着,总有一天会断。

我们总以为,是他们“动不动就抑郁”;

可也许,是我们“动不动就让他们失去笑容”。

天津青少年心理咨询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