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厌学源于「在学校人际关系差,交不到朋友」!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49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厌学,不只是学习本身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不愿上学、逃避学习、成绩下滑、情绪低落。面对这些现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归咎于孩子的懒惰、缺乏自律,或是学校教学压力太大。

但其实,孩子的厌学行为,有时候往往并非源于对“学习”本身的拒绝,而是对“学校生活”的整体抗拒。

而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关键因素是:在学校里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孤立、排斥、被欺负等情况,导致孩子产生深刻的无力感和逃避心理。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型厌学”?

“人际关系型厌学”,是指孩子因在学校中缺乏友谊、被孤立、遭遇社交排斥或欺凌等负面人际体验,而逐渐对学校产生回避甚至恐惧的情绪,进而表现出逃避上学、情绪低落、学习动机下降等行为。

这种类型的厌学,常常不易被发现,因为孩子并不是表现出明显对学习内容的反感,而是通过情绪化、身体化症状(如头疼、肚子疼)、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等方式表现出来。

常见表现:

1、每天早上起床情绪低落,临近上学时间出现身体不适。

2、频繁请假、逃课、赖床,难以准时到校。

3、在学校没有朋友或仅有一两个浅层关系。

4、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被动、退缩、不愿参与。

5、课后几乎不与同学联系,不愿谈论学校生活。

6、被动完成作业,学习兴趣低,但智力水平正常。

7、对同学或老师有强烈的排斥感或不信任感。

三、人际关系为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动机?

1、学校不仅是学习场所,更是社交训练场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校可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孩子,学校首先是一个社会化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学习的不仅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如何与他人相处。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在其“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指出,学龄期(6-12岁)儿童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并避免“自卑感”。而这种勤奋感的建立,极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与认同感。

如果孩子在学校中总是被忽视、被排斥,或者总是找不到朋友,他会逐渐产生一种“我不被喜欢”“我不够好”的自我认知,这种认知会逐渐瓦解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进而影响他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学习的兴趣。

2、社交失败会激发“社交威胁”系统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社交排斥激活的是大脑中与生理疼痛相同的区域,这意味着,被排斥或孤立对孩子来说,真的“很痛”。

当孩子在学校中持续处于这种“社交威胁”状态下,他们的大脑会进入一种防御性模式,从而难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导致注意力缺陷、学习兴趣丧失、甚至焦虑抑郁症状。

四、人际关系差,可能源于什么原因?

1、孩子本身的社交技能不足

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内向、敏感、胆小,或者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社交训练,导致他们在面对同伴时显得拘谨、僵硬,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维持关系、处理冲突。

2、家庭教育方式影响

过度保护、控制型教养、缺乏情绪支持的家庭,容易养成孩子社交回避或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在家里从不被允许表达真实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不会与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3、学校环境与班级氛围不良

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系统。如果班级中盛行排斥异己、拉帮结派、嘲笑个体差异的文化,容易让一些性格内向、成绩中下、长相不符合主流审美的孩子成为“边缘人”。

4、曾遭遇过校园欺凌或羞辱事件

校园欺凌经历对孩子的心理打击极大,即便事件已经过去很久,创伤记忆仍然可能影响孩子对学校的整体评价,使其产生回避行为。

五、家长应该如何干预“人际关系型厌学”?

1、营造情感安全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知道:“无论在学校发生什么,家里永远是你可以依靠的地方。”父母要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而不是控制者或评判者。

2、正面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

“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让你不舒服的事情?”

而不是直接问成绩或作业。

3、帮助孩子建立社交技能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家庭游戏、故事讨论等方式,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主动打招呼、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解决冲突等基础社交技能。

4、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说:“我不想去学校,因为没有人理我。”

不要说:“那是你不合群。”

而是说:“一定很难过吧,没人理你的时候你都在想什么?”

这种接纳性的回应,能让孩子愿意继续分享。

5、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如果孩子的厌学已持续较长时间,伴随明显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社交退缩),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孩子表达隐藏的情绪、重建自我价值感,并逐步提升社交能力。

天津青少年心理疏导:18522868098(同微信)。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