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每天喊十遍“写作业”,孩子还是磨磨蹭蹭?
做事总是拖到最后一刻,非得你催着、盯着、吼着才动?
你明知道ta不是真的“不会”,可就是不主动、不积极?
你一边火冒三丈,一边又忍不住想:我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孩子为什么总是拖延?”这可能是无数家长的困惑。
一、你看到的是“拖延”,但孩子感受到的是“压力”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
孩子作业写一半去玩水、去翻书、去发呆;
明明考试临近了,还在刷视频、玩积木;
你一说话,他就开始顶嘴、躲避、情绪激动。
但你知道吗?
拖延,不是一种“坏习惯”,它往往是孩子用来应对情绪压力和自我焦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二、孩子拖延症的5种类型
1、完美主义型拖延:“我太怕失败了,所以干脆不开始“
孩子心里有一个“必须完美”的标准:
“如果我做不好,就会被批评。”
“如果我写错了,妈妈会生气。”
于是,他不敢开始,不是因为不想做,
而是因为——
“我怕开始了,就失败。”
拖延,是他在“逃避失败”,也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
2、掌控感缺失型拖延:“我为什么要做你说的事?”
当孩子感觉事情都是“被安排的”、无法选择时,
他会用“拖延”来表达一种隐形的抗议:
“你说写我就写?我凭什么听你的?”
“我不能决定别的,至少我能决定‘现在不写’。”
拖延,是孩子在为自己争取“一点点掌控感”。
3、能力焦虑型拖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始”
作业太多、任务太难、时间太赶……
孩子内心慌乱,不知道如何下手,
于是选择“先逃避”,拖着拖着,就成了“习惯”。
拖延是孩子在说:“我其实需要你陪我一起理清思路。”
4、情绪对抗型拖延:“你越催,我越烦”
家长一催,孩子就烦,一烦就拖,一拖你就更急,
然后你们的关系就陷入了“催-拖-吼-哭”的循环。
拖延,是孩子在表达:“我不是机器,我也有情绪。”
5、动力缺失型拖延:“我对这件事没兴趣”
如果孩子看不到意义、没有兴趣、感觉不到价值,
他自然缺乏行动的内驱力。
拖延,是孩子在用行动说:“这件事对我没意义。”
三、家长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孩子走出“拖延漩涡”?
1、用“共情”代替“批评”
孩子不是不想写作业,他是卡住了。
你可以试着说:
“我知道你现在不太想动笔,写作业有点烦对不对?”
“你是不是觉得这道题有点难,不知道怎么开始?”
被理解之后,孩子才有可能“松下来”。
2、给孩子选择权,找回“主动感”
与其说:“你现在必须写作业!”
不如说:
“你想先写数学还是语文?”
“你想自己写,还是我陪你写一会儿?”
让孩子感觉“我可以选择”,他才愿意“开始行动”。
3、拆小目标,降低启动难度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起步难”。
你可以这样鼓励:
“我们先写两题就休息一下,好吗?”
“你先用5分钟读一遍题,不着急写。”
一旦开始,焦虑就会减少,拖延就会自然减少。
4、创造轻松的“开始仪式”
给孩子准备一个喜欢的笔记本、喜欢的背景音乐;
或者制定一个“写作业前的小仪式”:洗个脸、喝杯水、深呼吸。
让“写作业”不再是“压力源”,而是一个“有归属感”的过程。
5、鼓励“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
与其说:“你写得不错。”
不如说:
“这次你自己主动开始写,我发现你比以前更快进入状态了!”
“你有一道题不会,但你没有逃避,还在坚持,我很佩服你。”
孩子不是因为“写得好”才值得被表扬,
而是因为“他在努力”,才值得被看见。
心理咨询预约:1852286809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