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实操课程导学 | 拉康派精神分析

发布时间:2025-07-19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72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一、什么是拉康派精神分析?

拉康派精神分析是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1981)在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精神分析流派。它以“回到弗洛伊德”为口号,强调对弗洛伊德思想的重新解读,尤其是对无意识、语言和主体结构的再定义。

拉康认为,传统精神分析逐渐偏离了弗洛伊德的原意,过于生物学化和实用主义。他主张重新审视弗洛伊德的文本,并将其与语言学、结构主义、哲学和文学理论结合,发展出一整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拉康派精神分析的特点:

语言为核心:认为无意识结构如同语言,语言构建了主体。

结构主义视角:个体心理结构被视为符号与能指的差异系统。

主体是分裂的:主体不是完整一致的,而是被语言切割、永远缺失的。

强调欲望与他者的关系:人的欲望总是与“他者”密切关联。

关注语言表现:通过语言的分析揭示无意识冲突,而非解决表层症状。

与传统精神分析相比,拉康派更注重理论的深度和主体性的哲学思考,而非症状的实证处理。

二、拉康派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

拉康的理论体系庞大复杂,但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概念来理解:

1、无意识的语言结构

拉康最著名的命题是:“无意识的结构如同语言。”他认为无意识并非本能的混乱储藏室,而是一个符号系统,其运作方式与语言相似,如隐喻、转喻、滑误、重复等。

2、三个界域:想象界、象征界与真实界

拉康将精神现象划分为三个互相交织的界域:

想象界:以图像、镜像、幻觉为主,是婴儿通过镜子认出自己的阶段,构建“自我”的早期基础。

象征界:语言、文化、法律、社会结构的领域。主体在进入语言系统时成为“被他者命名”的存在。

真实界:无法被语言完全符号化的部分,是创伤、缺失、荒谬的所在,常以症状、梦境或崩溃形式出现。

3、镜像阶段与主体的诞生

镜像阶段是拉康理论的基础之一。婴儿在6-18个月之间,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整体形象,形成了“我”的幻觉。但这个“我”是外部映像,并非真实感受,因而主体从一开始就是“误认”的产物。

4、欲望与他者

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即主体的欲望不是自发生成的,而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被构建的。主体渴望的是被他者欲望——即“成为他者欲望的对象”。

5、主体的分裂与缺失

主体在进入语言系统的那一刻即被“切割”,成为“分裂的主体”。语言赋予我们身份,同时也制造了无法命名的缺失,使得主体注定不完整。这个“缺失”是拉康理论的核心,它使得主体永远处于欲望之中。

三、拉康派精神分析与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的区别

虽然拉康自称是“忠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者,提倡“回到弗洛伊德”,但两者在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和咨询实践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拉康对弗洛伊德的继承,也彰显了他在精神分析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1、关于无意识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被压抑的心理内容——主要是本能冲动、欲望和早期记忆。在他的模型中,无意识是潜藏在意识之下的动力来源,需要通过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方式将其“意识化”。

而拉康则提出:“无意识的结构如同语言。”他认为无意识不是一堆压抑的内容,而是一个由语言构成的系统,按照语言的规则(如能指链、转喻、隐喻等)进行运作。换言之,无意识并非只“藏”在心理深处,而是“说出”于语言之间的空隙之中。

2、理论基础的不同

弗洛伊德的理论深受19世纪末的生物学影响,他构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结构模型,并以力比多作为心理能量的核心概念,强调心理冲突和本能调节。

拉康则从结构主义和语言学出发,尤其受到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和雅各布森的影响。他放弃了力比多模型,转而使用语言结构来理解主体。拉康强调的是能指的差异运动、象征秩序对主体的规训、以及语言对欲望的构建作用。

3、欲望的定位

弗洛伊德认为欲望源自本能,是力比多的表现,其目标是寻求满足。欲望的压抑是症状产生的根源,治疗的目标就是让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浮现出来。

拉康则认为,人的欲望不是自然本能,而是“他者的欲望”。个体的欲望是在与他者(尤其是“大他者”——象征系统)互动中形成的。主体欲望的永恒未满足并非病态,而是一种结构性缺失,是语言系统中必然的结果。拉康的分析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是为了让主体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欲望是如何被结构出来的。

4、主体结构的差异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主体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动态系统。尽管有冲突和压抑,但主体大体是一个可以整合的心理实体。

而拉康提出“分裂主体”概念。主体在进入语言的瞬间就被“切割”了。在语言命名中,主体获得身份,同时也失去了与真实经验的直接联系。主体不再是一个统一体,而是一个在能指链条中不断漂移的裂隙结构。语言不仅构成主体,同时也遮蔽了主体。

5、咨询治目标与策略的不同

在弗洛伊德的传统咨询中,目标是让无意识内容变得意识化,从而缓解症状。咨询师通过解释梦、症状和自由联想,帮助来访理解潜藏的冲突。

而拉康则强调“分析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并非为了解决症状,而是为了让主体面对自己的欲望结构与缺失。他反对将咨询变成“修复”或“重建”的过程,而是鼓励来访在语言中重新定位自身。他采取“变时制”咨询,不固定每次会谈的时间,而是在能指的关键节点中“中断”谈话,以制造结构性的震荡,激发来访对自身话语的反思。

四、拉康派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流程

虽然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复杂,但在实践中也有一套系统的流程。以下为其基本步骤与理念:

1、建立分析设置

咨询师并不一定坐在来访身后,但会尽量减少“面部表情反馈”;

会谈时间不固定,采用“变时制”,依据来访话语的关键时刻决定终止;

分析师保留沉默权,经常使用“断裂”、“重复”来打破来访的语言惯性。

2、分析语言中的能指链

重点分析来访话语中的重复、滑误、梦境、无意识欲望的显现;

咨询师会关注语言中的“裂缝”与“断裂点”;

通过语言揭示无意识的结构,而非直接解释症状。

3、面对主体的缺失与欲望

咨询目标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帮助个体面对自身欲望的结构;

咨询师帮助来访识别其欲望背后的“大他者”;

通过语言,来访逐步意识到自身主体性的裂隙,从而获得意义上的“转化”。

4、结束与再主体化

咨询并不追求“完整”或“圆满”,而是引导个体在面对缺失中重建自身;

分析结束的标志是主体对自身位置的重新认知;

咨询师不会赋予“答案”,而是激发主体自我命名的能力。

五、拉康派精神分析的实际运用案例

以下为一个简化版的案例,用以展示拉康派精神分析在临床中的运用方式。

背景简介:

来访者:女性,34岁,职场白领;

主诉:反复陷入“无法维持亲密关系”的痛苦中,多段恋情无疾而终;

表现:焦虑、失眠、自我怀疑、强烈的被抛弃感。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语言中的“能指”识别

来访者频繁重复“我总是太好”、“他们不值得我”、“我像个母亲一样照顾他们”;

分析师注意到其话语中的“母亲”意象频繁出现,并追问其家庭背景。

第二阶段:象征界的介入

来访者谈到早年丧父,母亲情绪不稳定,自己从小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

咨询师指出她在恋爱中不断重演“扮演母亲”的角色,而非作为“被欲望的女人”;

来访者开始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扮演“他者期望中的我”,而非真实的自我。

第三阶段:直面欲望的结构

来访者开始探索“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咨询师通过“中断话语”的方式打破其语言惯性,激发其主体性;

来访者逐步接纳自己有“被需要”的欲望,也开始质疑“照顾他人”是否真是她的选择。

第四阶段:主体的再定位

来访者在后期咨询中不再诉说“别人怎么对我”,而开始说“我想要……”;

她开始尝试建立对等的关系,而非拯救者角色;

咨询以一次象征性的“断句”结束:“我不再需要成为他人的母亲。”

听心教育心理咨询师实操班招募中,3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领,让你从心理小白成长为可独立做个体心理咨询的合格心理咨询师,课程咨询:18522868098 (同微信)。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