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看“反诈老陈”被网暴

发布时间:2022-04-26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564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反诈老陈”被网暴

7个月前,陈国平还不是“反诈老陈”,只是一名普通的警察,当过兵,缉过毒。2017年海港分局成立电信诈骗中队,他转型成了反诈骗民警。案件破了不少,但他渐渐发现,受害者的损失很难追回,破案不如预防。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尝试起运营短视频账号宣传反诈知识。

经过2年的试错之后在2021年9月的一次连麦打开了局面。他与“西厂公公”扮相的搞笑类主播连麦宣传国家反诈中心APP。二人一正一谐,奇妙的化学反应将陈国平推上了热搜,
在流量顶峰的时候,老陈被喊话连麦杨子、黄圣依,之后开始出现网暴的苗头。

2022年3月27日陈国平和抖音合作进行“助力疫情防控”的公益直播,直播最终受益79万余元。由于直播用的是私人账号,很多人开始攻击老陈开始利用平台赚钱了,即使老陈晒出捐款的证书,网络暴力非但没有停止反而就像希腊神话里的九头蛇,砍掉一个头,原来的位置会再长出来两个。

网络暴力是一种“去个体化”现象

网络暴力引发的悲剧并不罕见,去年10月,网红“罗小猫猫子”在直播中喝农药自杀,在网友的起哄中,这位女主播喝下百草枯,最终抢救无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所有人都拥有了发声的麦克风,网络的相对匿名性给了很多人脱离“人性”的机会:不负责任地锁定任何一个目标,审判、围剿、狂欢、一哄而散然后,伺机寻找下一个。

网络暴力为什么会频频发生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网络暴力是一种“去个体化”现象。
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生活中常见的去个体化现象并不多,但它的危害却十分严重,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网络暴力现象。

去个体化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呢?

心理学家在解释去个体化的原因时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此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隐匿,他们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在一群暴民中,大部分人觉得他们不代表自己,而是混杂于群众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认同。相反,如果他们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并且保持着个体的存在感,就不会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也提供了类似的匿名性。

2、自我意识降低,去个体化现象产生的第二个原因与个体自我意识功能的下降有关。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在群体中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使得人们觉得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的行为。

如何减少网络中的去个体化现象?

1、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作为网络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指用户在发布信息之前, 网站必须对其进行信息登记和身份认证,只有通过真实身份验证的用户才被允许在网络空间留言或进行其他活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网络的匿名性。但是网络实名制也存在弊端。主要就体现在个人信息可能遭泄露,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我们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手段应对这些问题,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也要求互联网相关企业加大力度保护网民的信息安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网民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相信这些问题会逐渐被控制和解除。

2、提高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更多需要自身的反思与感悟,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网络道德观念来加强自我意识。

心理咨询师证书报考咨询答疑: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